張米淇醫師: 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 WFU

2023年3月19日 星期日

嬰幼兒異位性皮膚炎

 




何小妹妹,初診時主訴皮膚反覆搔癢發炎,主要位置在雙側後膝窩、手肘屈側,皮膚角質脫屑肥厚,滲出黃色組織液。何小妹妹從小皮膚就不好,經常搔抓到流血皮膚潰爛,前陣子還因為皮膚發炎潰瘍嚴重到住院治療。望診觀察何小妹妹患處的皮膚型態,以及舌邊齒痕舌尖紅,診脈象關濡數,經四診合參診斷為脾濕化熱證型,中醫治法健脾祛濕佐以清熱解毒,主要代表中藥使用到茯苓、白朮、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薏苡仁、砂仁、地膚子、神麯、甘草…等等,依個人體質給予適當的中藥調理。

內服調理體質的中藥和外用修復皮層的藥浴,經過一段時間的調理,將體質拉回到正軌上,同時改變不良作息與不好飲食習慣,徹底改善體質,目前何小妹妹的皮膚已經穩定變好很多。


中醫有效治療方針


在中醫古籍裡有提到『浸淫瘡』、『血風瘡』、『奶癬』、『四彎風』等,其病機為先天體質、飲食、性格、環境因子,病因為外邪縛結於皮膚,久病長累及五臟六腑,證型大致分為四類型:風熱夾濕證型、濕熱藴積證型、脾虛藴積證型、血虛風燥證型,其病因病機複雜,病情纏綿難癒。

內服中藥--辨證論治調理體質

外用藥浴—清熱解毒,修復受損皮層
成分:防風、荊芥、金銀花、黃精、苦參、生甘草、薄荷…(外用藥材須依醫師處方用藥)
方法:每晚洗浴。
藥浴前,使用溫和沐浴洗澡,一歲以下嬰幼兒可用清水洗。
將中藥液倒入澡盆水中混合,澡盆水溫不宜太高,適合溫度約34- 37 ℃ 左右。浸泡以十分鐘為宜。臉部可用紗布巾或小手帕沾取藥液,濕敷小朋友患處。
藥浴後不需沖洗,浴巾輕拍擦乾即可幫寶寶塗抹無香精成份的保濕乳液。






嬰幼兒幾歲中醫治療?


中醫典籍文獻中有紀載非常豐富詳細的兒科用藥,嬰兒出生後使用中醫治療的方式是很普遍的。然而中醫治療方式運用很廣泛,除了針對疾病治療之外,也具備預防保健「治未病」的觀念。掌握小兒用藥原則,治療要及時、正確和謹慎,小兒用藥劑量常隨年紀大小、個體差異、病情輕重、醫者經驗而有所不同。治療原則中病即止,小兒屬稚陰稚陽機體,用藥需靈活,藥量輕即可有很好的療效。


有可能會痊癒嗎?


典型的皮膚型態分布,嬰幼兒多分布於臉頰及伸側,成人多分布於屈側。有六成以上的案例,出現在1歲以前,大多數屬於較溫和型皮膚型態。若能盡量維持皮膚屏障穩定,70%案例隨著小朋友長大,會逐漸緩解,在臨床治療上,如何幫小朋友撐過這段時間是重要目標!




門診資訊